相关资讯

孙权为何非要逼死陆逊?甄嬛传弱爆了,三国的宫斗水平才叫燃

发布日期:2025-02-05 12:33    点击次数:149

赤乌六年(243年)冬天,丞相顾雍去世,当时他已经七十五岁了。

这位老臣一辈子都勤勤恳恳,小心侍候着孙权,就在一场大风大雨来临之前,他安安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顾雍去世后,陆逊接过了他丞相的担子。孙权为了表明任命丞相这事儿很重要,特意派人把丞相的印和绶带从建业送到武昌给陆逊。

通常来讲,丞相得在朝廷里忙政务,但陆逊可不一样,他除了当丞相,还继续做着荆州牧,掌管着整个荆州的大权。

这时候的陆逊,权力和名声都大得很,孙权也特别器重他,可为啥他们俩最后还是闹掰了呢?

其实孙权一直很信任陆逊,这些年陆逊打了不少胜仗,孙权也给了他不少好处。让他当上丞相,管着一个地方的军队和政务,这对不是权臣的人来说,可是很不容易的。

陆逊一直牢记自己的臣子本分,始终坚守着陆家“忠诚”的家族传统。

但现在顾雍不在了,陆逊就成了那些读书人唯一的头儿,他不得不站出来挑这个大梁,慢慢地,也就不可避免地跟孙权对着干了。

在二宫之争刚开始的时候,太子那边的情况还不错,甚至还出现过王夫人可能会被册封为皇后的情况。

这其实应该不是孙权原本的想法,很可能是那些士大夫们多次劝说后的结果。孙权本来就打算提拔鲁王,让他和太子势均力敌,他又怎么会立太子的母亲为皇后,从而让太子的地位更加稳固呢?

孙和被选为太子后,王夫人更加得宠,宫里以前那些得宠的妃子们,都被打发到宫外去住了。现在看样子王夫人还想当皇后,这可把她的对头全公主孙鲁班吓得不行,心里充满了危机感。

自从跟孙和母子闹翻后,全公主就只剩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得想办法把太子给扳倒,不然太子一旦当了皇帝,她肯定不会有好日子过。

结果,全公主不停地在王夫人背后说坏话,导致立后的事情就这么泡汤了。

孙权只因女儿的一番话就改变了主意,这很可能说明他原本并没打算立王夫人为皇后。

看到孙权的那个样子,鲁王孙霸觉得太子已经失宠了,心里就开始瞎琢磨,竟然打起了和边境将领拉关系的主意。

孙霸想把朱然的儿子施绩拉入自己阵营,那时候朱然镇守江陵,地位很高,权力也大。虽说他是江东人,但他老爸朱治早年跟着孙坚四处打仗,所以朱然身上有着浓浓的淮泗背景。再加上他自己是武将出身,跟那些士大夫不是一路人。要是能把朱然通过施绩拉拢过来,鲁王党的势力就会更壮大了。

所以,孙霸特地跑到施绩的办公地方,还紧挨着他坐下,想跟他拉近距离,但施绩却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没接受他的示好。

我猜这应该是朱然的想法,他和两边势力都没啥纠葛,所以不想卷入这麻烦事里,只想保全自己。再说他也没有全琮那样强硬的靠山,这样选也挺合理的。

其实孙权虽然在给太子施压,但他心里哪真想让孙霸壮大呢?他捧孙霸,只不过是为了制衡那些士大夫,但绝不会让孙霸的势力大到控制不住。要是孙霸势力越来越强,对孙权来说也是个麻烦。

所以,孙权打算给两个儿子一点教训,同时也想缓解一下他们之间的紧张对峙,毕竟这事儿不怎么体面。

没过多久,孙权就下了命令,不让太子和鲁王跟外面的人有来往,让他们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

这条命令对太子一党的打击显然更大,太子就像是士大夫们的领头羊。记得之前吕壹嚣张跋扈时,多亏了孙登站出来为他们发声,孙权才有所收敛。现在孙和被关了起来,太子党里的顶梁柱陆逊又不在建邺,这样下去他们不就成了一堆散沙吗?反观鲁王党,有孙权撑腰,他们的核心人物全公主还能随时向孙权汇报,这是太子党没法比的。

所以,羊衜写了奏章提议,希望重新让太子和鲁王能够和外界接触交流。

羊衜原本是跟着孙登的,孙登在临终前还特意推荐了他,所以他就很自然地站到了太子这边。羊衜不想太子太孤单,但又怕别人说他别有用心,所以就顺便也提到了鲁王。

孙权听了这话,心里头自然是暗暗发笑,对方那点小九九他早就看透了,所以这份奏章也就没了下文。这事儿发生在赤乌七年,也就是公元244年。

总的来说,那时候情况还算安稳,中间是仪不停地劝鲁王去自己的封地,可孙权既没发火,也没搭理,在他心里,现在还不是跟对方翻脸的时候。

可是到了赤乌八年,情况却猛地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东吴国内就发生了让人震惊的大事情。

这一年开头,孙权得了场大病。后来孙和去太庙祭拜时,因为太子妃的叔叔张休家离太庙挺近的,张休就请孙和到他家做客。

全公主机灵地发现了这是个可以整孙和母子的机会,就赶紧跟孙权讲,太子不在该在的太庙,却偷偷跑到丈母娘家聊天,还有啊,那个王氏对老爸的病一点不关心,反而看起来还挺高兴。

孙权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又不好,心里本来就慌得很。全公主再一挑拨,他立马火冒三丈。心想:我还没咽气呢,你们就开始算计我了?

没过多久,王夫人就被废掉了,最后因为担心害怕而去世,太子孙和也完全失去了宠爱。

其实孙权可能就是一时气上心头,没了理智。等他病好了,心情平复下来,好好琢磨琢磨,应该能明白这是全公主在背后捣鬼。

但孙权还是没有原谅孙和,这看得出来只是表面现象,孙和失宠的真正缘由是他像从前的孙登那样,变得越来越像士大夫了。孙权以前对孙登有意见,现在对孙和也有意见,再怎么防备也没用。

王夫人被废,这一事件无疑成为了太子党面临困境的一个重要标志。建业的士大夫们面对这一局面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有效扭转。因此,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陆逊,希望他能成为挽救局势的关键人物。

那时候,吾粲站出来帮太子说话,结果不但没起作用,反而惹恼了鲁王和他那一帮人,包括杨竺。吾粲赶紧把京城里这糟糕的情况告诉了陆逊,他自己也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果然不出所料,没多久,吾粲就因为杨竺说了他的坏话而被关进监狱杀掉了。

而且啊,陆逊的三个外甥顾谭、顾承和姚信,全都被鲁王党的人给坑了,流放到交州去了。那时候,交州那种地方全是毒气和瘴气,荒凉得很,去了那儿就跟半只脚迈进阴曹地府差不多了。

远在武昌的陆逊急得团团转,身为太子一派里资格最老、地位最高的前辈,他得赶紧站出来做点什么才行。

这么多年风风雨雨过来,陆逊那么聪明,肯定能猜透孙权的心思。要是他学朱然那样,只顾着保全自己,不再管朝廷里的事儿,说不定就能躲过这一劫了。

但这么多年接受的儒家正规教导,让他没法袖手旁观,面对生死毫无畏惧,敢于直接说出自己的建议,这就是读书人的骨气,陆逊用自己的行动彻底体现了这一点。

陆逊一次次地写信请求,还说要亲自跑到建业去向孙权说明情况,但孙权都没答应。更糟糕的是,他其中的一封上书还惹出了新的乱子。

有一次,孙权把杨竺叫来,让旁边的人都离开后,就跟杨竺聊起了孙霸。杨竺觉得这是个巴结的好时机,就一个劲儿地说孙霸既有文才又有武艺,应当立为太子。孙权听了,就点头同意了。

当然,孙权其实并不是这个意思,他可能只是随口那么一提而已。

没想到的是,那时候其实还有第三个人在场,就躲在床底下。这个人是宫里干活的下人,但也是孙和的忠实手下,他一听到这事儿,马上就跑去告诉了孙和。

这时的孙和已经慌不择路了,他本该做的最好是关起门来谁也不见,尽量保持低调,说不定还能有一线生机。但他却偏偏要去求陆逊帮忙,这一下又撞到了孙权的枪口上。

一个不受宠的太子,还在跟大官们来往,他究竟打的什么主意?后来,过了几年,孙和被完全关了起来,这是以后的事情了。

那时候,陆逊的侄子陆胤碰巧要去武昌办公事,出发前特意去跟孙和道别。孙和挺小心,没直接见面,而是躲在车里跟陆胤偷偷聊天,商量好让陆胤给陆逊带话,劝孙权做些决定。

没过多久,陆逊的信就到了孙权手里,孙权一看,这机密事儿竟然走漏了风声,这可怎么行?他连忙把杨竺叫来,当面责问起来。

杨竺被吓得不行,赶紧一个劲儿地辩解,说自己没泄露出去。孙权就问他,那你说说这事儿是咋回事儿?杨竺琢磨来琢磨去,开始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陆胤,因为最近就只有他去了武昌。

然后孙权就派人去问陆逊,他是怎么知道自己打算换孙霸当太子的。陆逊很为难,因为他不能出卖太子,所以就只好让陆胤来背锅了。

陆胤心里明白自己捞不着好处,干脆豁出去了,直接指认是杨竺透露的消息,打算跟杨竺一起拼个鱼死网破。

这下孙权不再犹豫,直接把那两个人都关进大牢,用严厉的刑罚审问他们。陆胤虽然是个书生,但骨头硬得很,受尽了折磨也不肯低头。反倒是那个卑鄙小人杨竺,没多久就扛不住了,在酷刑下招了供,最后孙权把他杀了,尸体还被扔到了江里。

但是孙权并不想轻易放过陆逊,他一次次派使者到武昌去责骂陆逊。这让陆逊心里非常难过和愤怒,他担心太子的位置保不住,而且亲朋好友也被流放或者关进监狱。陆逊已经尽力而为了,却还是没办法改变现状。

想当年,皇上和大臣们齐心协力打天下的画面还清清楚楚在眼前,可眼下却变成了这副模样。

人宁可被杀也不能被侮辱,孙权一直紧逼陆逊,这让他非常生气和难过,最终陆逊因为承受不住这种压力去世了,去世时六十三岁。

陆逊到底是生病去世还是被秘密杀害,现在我们已无法知晓,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是被孙权给逼死的。

尽管他们俩以前合作得很紧密,但那是因为当时有共同的好处。可毕竟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文化上也有差别,所以发生冲突是早晚的事。

陆逊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认为应该少用刑罚、减轻百姓的劳役,这在打仗时就表现为保护领地、让百姓过安稳日子。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不太想主动出击,但其实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毕竟以东吴的力量去北伐,赢的机会非常小,孙权之前的多次失败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孙权却不买账,他一直做着统一九州的白日梦,谁要是在政治或军事上跟他唱反调,那肯定会遭到他的排挤。

陆逊明白孙权的主意是改不了的,所以他只能把希望放在孙权的接班人身上,但这反而让孙权更加不满。孙权心想,自己还在世时陆逊就多次跟自己唱对台戏,要是自己不在了,那还了得。

孙权比陆逊年长一岁,他考虑到将来,很担心自己的接班人管不住陆逊这样有权有势的大臣,最后反而被陆逊控制。所以,他非得想办法把陆逊除掉不可。

陆逊之所以会死,是因为他跟孙权在文化、政治、军事上都闹得很僵,这其实是他躲不过去的命运。

孙权硬是把陆逊逼上了绝路,虽然表面上他心里头舒坦了些,但实际上这大大伤了君臣之间的感情,动摇了国家的根基,东吴也因此一步步走向了衰败。

很多年以后,孙权在召见陆逊的儿子陆抗时,对往事感到非常后悔,直接说很对不起他们父子俩,我觉得这也不完全是假装出来的。

陆逊这辈子既当过将军也做过宰相,立下不少功劳,一直保持着高洁的品德,真是古代读书人的好榜样。虽然他死得挺冤枉,但后人肯定会给他一个公平的说法。

陆逊是个大官,可他死后家里竟然没什么钱,真是个和诸葛亮一样值得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陈寿说他是保卫国家的大臣,洪迈也称他为国家的顶梁柱,这么说他真是一点都不夸张。

陆逊去世后,太子党遭遇了低谷,可争斗还在继续。没了这位领头人物,太子党在和全公主等人的较量中更显弱势了。

孙权让鲁王党的步骘来当丞相,这就说明孙和已经完全没了势力。步骘虽然一直在西陵,不怎么参与朝廷大事,但孙权这么做,他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孙权打算让孙霸当太子了呢?其实也不是,孙权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孙霸绝对不能成为太子。

孙权引发了二宫之争,说白了就是想让那些儒学士大夫老实点,别给自己的统治添乱。他只是想削弱他们的势力,并不是要把他们赶尽杀绝,不然到时候就没人能帮他治国了。

要是废了孙和,立了孙霸当太子,那以后孙霸当了皇帝,可能会有两种麻烦。一种就是孙霸为了坐稳皇位,会对原来支持孙和的人进行大清洗;另一种就是有人会拿被废的太子说事,来反对孙霸。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国家大乱。

孙权在和政坛新起之秀孙峻聊天时,表达了自己的顾虑。他觉得二宫之争闹到这个份儿上,孙和跟孙霸都不适合再当太子了。

从这事儿能看出来,在孙权眼里,孙霸就是他用来达到政治目标的一个棋子,可孙霸自己却一点都没意识到这一点。

孙权说出的这个消息对鲁王党特别重要,孙峻肯定会马上告诉全公主,这样一来,全公主也得重新看看现在的局面了。

经过好多年的争斗,全公主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已经坏到了极点,他们的矛盾根本没办法解决。现在她最怕的就是太子要是再掌权,那以后孙权不在了,孙和当了皇上,她们这些人可都得倒霉。

太子现在只是不受宠了,可还没被废掉呢,以后咋样谁也说不准。再说孙权已经放出话来了,就算废了太子,也不会立鲁王,那再挺鲁王也没啥用了。

话说回来,就算孙霸能当上皇帝,其实对全公主也没啥大好处。全公主掺和政治那些事儿,主要就是想过过瘾、掌掌权,说报复王夫人那只是个小借口。孙霸年轻着呢,要是真当了皇帝,肯定得自己说了算,到时候哪还有全公主插手的份儿啊。

而且,让全公主更加焦虑的是,太子党里的一个重要人物朱据,居然当上了新丞相。

按照老规矩,东吴丞相的人选是个挺重要的政治风向标。孙权当初没选张昭而是选了孙邵,结果没多久,暨艳和张温的事儿就闹大了;等步骘当上了丞相,太子的位置也开始摇摇晃晃,越来越不稳当。

反正,孙权选谁当丞相,就看他啥态度。要是儒学士大夫当了丞相,孙权就会稍微克制点;要不是士大夫当丞相,那争斗就更激烈了。说到步骘,他已经不站士大夫那边的立场了,所以可以算作是离开了士大夫的圈子。

步骘当丞相的时间不长,就在赤乌十年(247年)时去世了,总共也就干了一年。这以后啊,东吴好像有两年多都没再立丞相,这可能是孙权在深思熟虑二宫之争,也跟他跟孙峻说的话相吻合。

到了公元249年,也就是赤乌十二年的时候,朱据当上了丞相,这是不是又表明孙权的态度变了呢?

朱据虽然大半辈子都在当武将,就连做了丞相后还兼任骠骑将军,但他其实文武兼备。他一开始是做文官的,而且出身吴郡朱氏,所以说,朱据就像陆逊一样,是个既像儒学士人又像武将的人。

另外,朱据在太子党里是个重要角色,而且他老婆朱公主孙鲁育跟全公主之间的关系也不大好,矛盾挺深。

说起来全公主和朱公主虽然是同一个妈生的亲姐妹,但她俩的姐妹情谊却跟塑料似的,不堪一击。

在二宫之争里,全公主当然是死活不同意太子那边,她还曾想拉妹妹加入鲁王这边,但朱公主没同意。要说为啥,一方面是因为她老公朱据的立场,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她自己不想搅和进这些政治乱局里。

不过生在皇帝家里,很多事情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朱公主也没能避开这个规矩。因为朱公主不肯配合,全公主就开始讨厌这个妹妹了。现在她的妹夫做了丞相,全公主怎么能不担心呢?

全公主最担心的是太子东山再起,到那时她就彻底完蛋了。这个女人在政治斗争上可是个高手,嗅觉灵敏得很,也明白不能坐以待毙。现在孙权还在纠结,所以她打算主动出手,帮孙权拿定主意。

但孙霸已经撑不住了,因为全公主已经识破了他只是个被利用的角色,觉得在孙和与孙霸之外再找个继承人更好。到这时候,孙霸已经被他以前的支持者给甩了。

全公主可以考虑的人选有三个,就是孙奋、孙休和孙亮。他们几个,加上已经不在考虑范围内的孙和、孙霸,就是孙权现在还活着的所有儿子了。

孙奋首先被刷掉了,因为他母亲出身不高,孙权也不太瞧得上他,估计不会点头让他当太子。

全公主很懂宫里争斗的套路,她打算学西汉时长公主刘嫖和汉武帝的母亲王夫人联手对付太子刘荣的那一招,先给孙亮找个媳妇。而这个要联姻的“陈阿娇”,全公主打算从她夫家全氏一族里挑一个。

最后,全公主挑中了全琮侄儿全尚的女儿,这位姑娘深得她心,于是她就把这姑娘介绍给了孙权,想让这姑娘嫁给孙亮。

在全公主的频繁动作下,孙权越来越下定决心要废掉太子,最终把孙和关了起来,情况变得极其危险。

碰到这种情况,朱据不肯干等着什么也不做,他和尚书仆射屈晃等人一起在头上涂了泥,还把自己绑起来,连续好几天跑到宫门口,替孙和说好话。

孙权对这种做法十分不满,这简直就是明目张胆地挑衅嘛!他一气之下,先把挑头的陈正、陈象两家满门都杀了,张纯的脑袋也被挂起来示众,好让其他人看看违抗他的下场。接着,他又把朱据和屈晃拽进大殿,每人狠狠打了一百大板。

朱据挨了打,还被革去了丞相的职位,一下子降成了新都郡丞。可就算这样,全公主那帮人还是不肯罢休。

据说,在朱据还没上任的时候,中书令孙弘就在背后说他的坏话,还趁着孙权生病躺在床上,假传命令硬逼着他自杀了。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全公主参与了这件事,但考虑到她是个爱记仇的人,我猜这事儿肯定和她脱不了干系。

这次事儿让士大夫们吃了大亏,除了朱据和屈晃,还有好几十个大臣因为进谏被卷了进来。孙和也被罢黜了太子之位,后来被发配到了丹阳郡的故鄣。

但孙霸也没能得意到最后,他的下场甚至比孙和还要悲惨,直接被下令赐死了。

孙和呢,好歹因为他妈妈王夫人受宠,也得到过孙权的一些疼爱。可孙霸呢,从头到尾都只是孙权用来使唤的棋子。他不但没意识到自己就是个被人利用的棋子,还整天瞎幻想,又拉帮结派,这正好撞到了孙权的枪口上。所以,他最后落得个凄惨结局,也是早就能料到的事儿。

公元250年,也就是赤乌十三年十一月,孙亮被选为太子,同时他的母亲潘夫人也变成了皇后,东吴的皇位继承争夺战总算是结束了。

但对全公主而言,她的战斗还在继续,毕竟她的夺权之路还不是一帆风顺的。

孙亮虽然年纪还小,但潘夫人可不是个好对付的人,她心眼小,还特别爱嫉妒。等孙亮当上皇帝,潘夫人成了潘太后,她肯定不会让全公主掌权,两个人肯定会闹矛盾。既然这样,那还不如早点动手,占个先机。

要说玩宫廷斗争,潘夫人和全公主比起来,那简直是差远了。潘夫人太不自量力,马上就要栽跟头了。

太元元年(251年)的冬天,孙权祭祀完南郊回家后就生病了。这时,潘夫人心里开始打起小算盘,她竟然问孙弘关于吕后掌权的事情。可没想到,潘夫人在照顾孙权的过程中,自己也因太过劳累而病倒了。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潘夫人在睡觉时,竟然被身边的下人给勒死了。为了掩盖这个丑闻,东吴的皇宫就对外说她是突然生病死的。

说到这事儿,胡三省觉得它可不是简单的坏仆人杀死主人的故事,背后肯定藏着什么诡计。他觉得,潘夫人那时候地位可高了,周围的人都忙着拍她马屁呢,哪还会害她呀?害了她对自己也没啥好处嘛。所以,胡三省猜,潘夫人八成是被那些有权有势的大臣给害了。

胡三省说:这事儿啊,其实是吴国掌权的大臣干的。潘皇后想掌控大权,她身边的小人正好趁机撺掇她这么做,哪有受不了她的虐待反而上吊自杀的道理?吴国的史书是粉饰过的,后人就跟着这么写了。

那说的“掌权的大臣”到底是谁呢?其实就是全公主那帮人。

在事情尘埃落定前,咱们得小心再小心,千万别骄傲自大。孙权还活着呢,就有人想学吕后那套了,如果只是想想也就算了,可她居然还把这事儿告诉了孙弘,难道她不知道孙弘是孙权的心腹吗?孙权要是知道了,会怎么想她呢?

当然了,那会儿孙权说不定已经病得很重,顾不上那么多事儿了。但孙弘和全公主关系更铁,这事儿要是全公主知道了,肯定会把潘夫人当成头号大敌,非得除掉她不可。所以啊,那些害了潘夫人的下人,八成是被全公主他们给买通了。事情办完后,这些下人就被灭口了,一了百了。

其实潘夫人本该保持低调,小心行事,装出对权力不感兴趣的样子,好让别人放松警惕。但她却沉不住气,过早地露出了得意之色。像她这样的人,根本不适合玩政治。就算没有全公主这一出,她也成不了吕后那样的人物。这或许就是因为她出身于小官吏家庭,有些局限吧。

潘夫人过世后,全公主总算是把所有绊脚石都给清除了,现在她离权力的最高点就差那么一小步了。

此刻,躺在病床上的孙权心里充满了疑惑。从黄武年间的暨艳案算起,他和那些儒家学者的争斗已经搞了二十多年。虽说那些学者现在元气大伤,短时间里不太可能撼动他的统治,可又有股新力量冒了出来,那就是宗族的人。

这些年来,女儿一直在搞些权力游戏,到处忙活,他全都心知肚明。但孙权还是宠着她,一来是因为全公主做的那些事儿正合他心意,二来她是女子,不会对他的地位构成啥威胁。

不过孙亮的情况可不同,他要是没了,这个才七八岁的孩子很可能会被人控制,变成个没有实权的空架子,这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琢磨了好久,孙权感到后悔了,他现在终于明白了,立年长的孙和当继承人更为保险。现在那些士大夫们都被压制住了,孙和应该能掌控住局面了吧。

可是孙权还是想得太天真了,随着他病情越来越重,局面已经完全不受他控制了。毕竟全公主是绝对不会让孙和当上皇帝的,所以她肯定会想尽办法来阻止。

人这一辈子,健康才是头等大事。不管你是掌管天下的皇帝,还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只要生病了,没法照顾自己,身边的小人就会找机会占便宜。就像以前的曹睿和孙权,他们也没能逃过这个劫。现在明白过来,可真是后悔莫及啊。

现在皇帝和外界的联系可能已经被全公主他们给拦住了,孙权因为生病躺在床上,就算他想下个命令也没办法了,只能被女儿控制着。要是孙权还能做决定的话,怎么会被全公主他们随便几句话就说动,改变主意了呢?

真是可怜啊,曾经那么威风凛凛的一国之君,到最后快不行的时候却被关在皇宫里,被女人管着。可话说回来,这难道不是因为他这么多年太固执己见造成的吗?

忙活了大半辈子跟人争权夺势的孙权,虽然把对手都给比下去了,但到头来自己也没捞着好处,全给别人白忙活了一场。

原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智能手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文创作激励计划#